終結壓迫:從日常生活到特定場域,覺察你我無意識的內化歧視

點閱:1

譯自:Why we matter:Das Ende der Unterdrückung

其他題名:從日常生活到特定場域, 覺察你我無意識的內化歧視 從日常生活到特定場域覺察你我無意識的內化歧視

作者:艾蜜莉亞.羅伊格 著

出版年:2023

出版社:堡壘文化

出版地:臺北市

集叢名:Diverge:006

格式:EPUB 流式

ISBN:9786267375044

EISBN:9786267375075 EPUB; 9786267375082 PDF

分類:社會學  

● 本書因出版社限制不提供朗讀功能

亞馬遜網路書店4.8顆星
2021年NDR非文學獎入圍 X 長踞德國明鏡週刊暢銷榜
★★★二十一世紀重新思考多元時代的啟蒙之作★★★

現況令人感到舒適,沒有人想要離開。
階級在哪裡?歧視又在哪裡?哪裡有什麼壓迫?
善良與惡意與你的日常交織,而你甚至沒有意識自己涉入其中。

  為什麼不好好讀書被說只能去當清潔工?家庭勞動為何被視為無償工作?
  在語言霸權下,如何保持母語和文化?為何有錢者可保命,而貧困者卻判死刑?

  作者艾蜜莉亞出生於法國,在白人父親與非裔母親有著截然不同際遇的背景下長大。她在歐美接受高等教育,並歷經異性戀婚姻、育兒,最終走向酷兒自我覺醒。同時作為受益者與被壓迫者,這多層面的經歷賦予她獨特的視角,挑戰了「中立客觀」的標準。

  艾蜜莉亞透過自身經歷,深入社會各個場域,包括家庭、學校、醫院等,揭示了其中的偏見、歧視和權力不平等。她的觀察循著社會現象、實踐與理論的足跡,追溯到壓迫的根源,批判不同種類的歧視如何交織成多層次的體制,持續強化不平等。

  這本書敦促你我重新審視自己的世界,發現社會各角落隱藏的制度性歧視。它提供了終結壓迫的方向,鼓勵擁有特權者正視內在的罪惡感,支持被壓迫者的自我療癒,每個人都該培養同理心。當更多人願意省視自我並調整,社會將解脫壓迫的桎梏,走向更公平包容的未來。

本書特色

  在多元認同的新時代裡,我們都應該重新學習如何對待這個世界以及住在這個世界上的各種群體。這本書將幫助你重新審視自己的生存世界,讓生活中那些下意識的壓迫或歧視行為重新被發現。

專業推薦

  ■ 王曉丹|政治大學法學院特聘教授
  ■ 范 雲|立法委員、臺大社會系副教授
  ■ 烏恩慈|禾馨婦產科醫師
  ■ 陳明莉|世新大學性別研究所教授
  ■ 陳宜倩|世新大學性別研究教授、監察院國家人權委員會人權諮詢顧問
  ■ 許菁芳|作家
  ■ 陶曉嫚|作家
  (順序按姓氏筆畫排列)

作者簡介

艾蜜莉亞.羅伊格(Emilia Roig)


  作家、政治學家和柏林多元交織正義中心(Center of Intersectional Justice)的創始人,該非營利組織致力於為所有人爭取正義、平等和擺脫制度性的壓迫。

  她於柏林洪堡大學和里昂理工學院取得博士學位,在德國、法國和美國教授交織理論、批判種族理論和後殖民研究,以及國際法和歐洲法,並就歐洲的交織性、女性主義、種族主義、歧視、多樣性和包容性發表主題演講和講座。

  艾蜜莉亞於二〇一九年被任命為「阿育王夥伴」(Ashoka Fellow),為二〇二〇年德國非小說類圖獎的評審團成員,隔年獲得Edition F獎項,並且在二〇二二年榮獲多元力影響獎(Impact of Diversity Prize)的「年度最有影響力女性」。

譯者簡介

陳冠宇(Chester)


  東吳德國文化學系碩士畢業,研究方向為德語文學,尤其奧地利文學更是心之所向。曾任職台北歌德學院與多所高中職德語教師,現為台北歌德學院課務與試務組長,負責規劃德語教師培訓與德語檢定考試。書籍翻譯不僅是興趣,更是生活為數不多可以跟自己對話的時刻。熱愛調酒與葡萄酒,沒在工作或翻譯的時候,多半待在一間自己喜歡的酒吧裡。

  • 封面
  • 作者與譯者簡介
  • 目次
  • 一、序言——妮娜
  • 二、讓壓迫被看見
  • 後記
  • 誌謝
  • 參考資料與注釋
  • 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