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下來的人:偏鄉高齡者的生命紀事

點閱:2

其他題名:偏鄉高齡者的生命紀事

作者:康舒雅 著; 沈恩民 繪圖

出版年:2024

出版社:游擊文化

出版地:臺北市

集叢名:Misfits:25

格式:EPUB 流式

ISBN:9786269777556

EISBN:9786269777549 EPUB

分類:社會學  

在農村生長、安家與衰老的人,走過什麼樣的人生?
偏鄉照護困難,若可以選擇離開,為何還是想留下?

※都會區長大的孫女,對農村阿公阿媽的探尋之旅


台西村,一個因環境抗爭與《南風》攝影集,而廣為人知的沿海小村。但是,檯面上的新聞,鮮少突出此地的高齡議題。

事實上,它是一個高齡村落,村內四百多人,70歲以上的長者就佔了兩百多位,它也是台灣千萬衰退的農村之一。台西村民無論在經濟、智識、基礎設施、健康或者人口結構上,皆處於邊緣。

在這樣的偏鄉,長者如何安老?
作者身為都市成長的青年世代,反思自己與台西村的阿公阿媽,雖是血緣至親,卻像是生活在不同世界的人。
為了解這份差異從何而來,作者於碩士階段展開田野研究,試圖理解環境抗爭之外,台西村的高齡者過著什麼樣的生活?他們的日常生活是什麼模樣?

不再三代同堂的世代
本書描繪的台西村高齡者,出生於1930、1940年代,自小從農,大部分只接受過數年小學教育。到了晚年,因台灣社會的劇烈變遷,他們難以再循傳統農耕社會的大家庭模式,將勞動責任交予下一代,也無法在子孫環繞下,安養天年。

這些人的晚年階段,與他們的先祖輩大為不同,也和都會區的高齡者有多方面的差異。在時代轉變下,他們不僅需要發展出因應當前社會型態的老化途徑,也面臨諸多挑戰,包括:

——生活清閒下來,不用再為生計奔波,但似乎必須找到新的重心?
——重聽、視力模糊、手腳無力、不能再做事了,怎麼辦?
——伴侶生病甚至去世,身上病痛時好時壞……
——看著同輩人一個個離去、甚至子女過世,怎麼自己一個人好好生活?
——子孫在外地生根,要不要離開故鄉,搬去跟子女同住?

上述總總身體或心理上的變化,都需要經歷調適。本書紀錄了高齡者如何隨著生命變化,調整生活秩序、如何在衝突與矛盾中掙扎適應,而他們的過去又如何形塑他們的信念、認同與價值觀,據以度過晚年。

本書透過高齡者的生命故事,呈現底下重要議題

▎身體老化是怎麼一回事?
台西村高齡者如何描述身體經驗的變化,怎麼看待自己變老? 

▎為何老人家閒不下來?
高齡者為什麼在身體狀況變差後,還是想保有勞動習慣,這與他們從小到大的生命經驗以及他們所居住的地區有何關聯?

▎為什麼不想離開?不與子女同住?
老人家何以不願意離開家鄉,為什麼不想搬去與子女同住?需要哪些條件才能留在家鄉?

▎如何在鄉村做高齡照護?
不同家庭型態的照護方式各有同,有些是夫妻兩人同住相互照顧、有些則是喪偶的獨居者,有些則聘請外籍看護,不同家庭型態下的高齡者如何適應?

▎高齡者的社交生活
高齡者如何維繫社交生活?身體差異與病痛經驗為社交生活帶來怎樣的挑戰?
★台灣社會學會田野工作獎作品改寫★

【一致推薦】
王志弘|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教授
周傳久|中正大學高齡所兼任副教授
洪伯邑|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教授
陳正芬|台北護理健康大學長期照護系教授
陳懷萱|台灣大學創新領域學士學位學程專案助理教授、百工裡的人類學家共同創辦人
黃于玲|成功大學醫學系人文暨社會醫學科副教授
楊培珊|台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教授
盧敬文|家庭醫學暨安寧緩和專科醫師,《福利之鄉.煙囪之城》共同作者
顧玉玲|作家、台北藝術大學文學跨域創作研究所副教授
(依姓名筆畫排序)

作者勾勒濱海村落的眾多場景,凝縮著社會變遷、地方紋理和人世起伏的重層皺褶,看似不連續卻有著統貫的主旨:身體勞作交織於地方風土,養成柔韌的心性。讀者若耐心體察這宛如異域的往事,或許更能了解地方創生、社區營造和國土規劃等命題,必須植根於長久積澱的常民時空,不能急於實現燦麗願景而將認定粗礪的人地一併清除。—王志弘(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教授)

當我們看到長者,往往就是一個外表。多點接觸,可能有許多疑問,「為什麼您這樣或不那樣?」作者以學術與通俗並茂筆觸引介一個地方人文變遷下的庶民生活如何走過一生,幫助我們學習用更謙卑而不設立場和太快下結論的方式來論斷他人的「何以是如今」。—周傳久(中正大學高齡所兼任副教授)

本書以台西村高齡世代的生命故事為背景,記錄早期台灣貧瘠農村青年往返城市與家鄉的島內移工經歷,以及這些一輩子實踐「作穡人」勞動習慣的世代,在年邁身體機能衰退後面臨的心理挫折、社交聯繫轉弱與照護上的困境。書中主人翁的經歷,提醒我們偏遠地區高齡照護所面臨的挑戰,需要社區關係網絡與醫療服務網絡雙管齊下。—黃于玲(成功大學醫學系人文暨社會醫學科副教授)

本書不只讓我們看到「故鄉」如何承載過往社會變遷集體記憶與社會關係,更重要的價值在於藉由書寫行動創造世代之間的連結,探問老年的意義,帶我們進一步看到高齡者在老化身體的日常實踐所體現出家鄉高齡者共老的生命韌性。—陳懷萱(台灣大學創新領域學士學位學程專案助理教授、百工裡的人類學家共同創辦人)
作者以環景視野,配合高齡者的主觀經驗,像打開一本本的日記,帶領我們閱讀高齡者在病痛之外的生活。當關係性的日常面臨崩解,失能除了是生理的、心理的,更是社會性的;反思病人自主的浪潮,高齡者可能更在乎做決定對他人的影響。不論離鄉或留下、自主或依賴,作者藉這些偏鄉高齡者的素樸生命,深描出照顧倫理的社會脈絡。—盧敬文(家庭醫學暨安寧緩和專科醫師,《福利之鄉.煙囪之城》共同作者)

【作者簡介】
康舒雅


1994年生,台北人,幼時隨祖父母在彰化老家生活。台大城鄉所與荷蘭萊頓大學文化襲產研究碩士畢業,現為英國倫敦大學學院人類學博士生。大學期間接觸社區實作,關注草根社群的賦能與公共參與議題。碩士論文《以身立地:彰化縣台西村高齡者人地關係的形構與轉化》爬梳偏鄉的高齡化現象,獲台灣社會學會田野工作獎。深信田野研究方法能為知識生產帶來洞見,並認同在差異與共性中擺盪的研究位置是理解社會的重要取徑。
聯絡方式 r05544023@ntu.edu.tw

【內頁插畫】
沈恩民


1980年生,彰化人,插畫家
喜歡大自然,與《台灣山岳》雜誌、台灣千里步道協會、林業及自然保育署有多次合作經驗,也曾參與多本書籍的插畫,包括《淡蘭古道:百年里山的長路慢行》、《文明初來電》等等。著有《慢漫生活》、《山教我的事》(獲金鼎獎兒童及少年圖書獎)。
臉書粉絲專頁MINNAZOO
工作聯絡:minnazoo.studio@gmail.com

  • 推薦序 留下,何以安老?◆洪伯邑 5
  • 各方推薦
  • 01 台西村
  • 02 比一甲子還久之前
  • 03 收無通仔食
  • 04 一世女工情
  • 05 壯丁出外
  • 06 海事生活
  • 07 間奏
  • 08 一天
  • 09 疾病的拉扯,勞動的進退
  • 10 田、房、祖先與親密的夥伴
  • 11 病痛、社交與移動
  • 12 各自孤獨,一起生活
  • 13 照護私人化
  • 14 離開
  • 15 終章
  • 參考書目